肝脏 肝脏大小 肝者主为将 使之候外 欲知坚固 视目大小○靑色小理者肝小 麤理者肝大 广胸反骹者肝高 合脇兎骹者肝下 胸脇好者肝坚 脇骨弱者肝脆 膺背好相得者肝端正 脇骨偏擧者肝偏倾也○肝小则藏安无脇下之病 肝大则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脇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脇悗为息贲 肝下则逼胃脇下空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 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 肝偏倾则脇下痛也 肝伤证 有所坠堕 恶血留内 有所大怒 气上不下 积于脇下则伤肝○大怒气逆则伤肝 肝病证 外证 善洁 面靑 善怒○内证 脐左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四肢满闭 淋澁便难 转筋○邪在肝则两脇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肝病者两脇下痛 引小腹 令人善怒○肺传之肝病 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脇痛出食○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肝病虚实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肝藏血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肝实则两脇下痛引小腹 善怒 虚则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善恐如人将捕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主血海故也 肝病治法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苦急是其有余也○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肝病禁当风 肝病间甚 病在肝 愈于夏 夏不愈 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 起于春○肝病者 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 持于壬癸 起于甲乙○肝病者 平朝慧 下晡甚 夜半静 肝絶候 足厥阴气絶则筋絶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故脉不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脣靑舌卷卵缩则筋先死○脣吻反靑 四肢伸缩 汗出者 此为肝絶 心脏 心脏大小 五藏六府 心为之主 缺盆为之道 ?骨有余 以候?骬(心藏骨也)○赤色小理者心小 麤理者心大 无?骬者心高 ?骬小短擧者心下 ?骬长者心坚 ?骬弱小以薄者心脆 ?骬直下不擧者心端正 ?骬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心小则易伤以忧 心大则忧不能伤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闷)而善忘难开以言 心下则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 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伤证 忧愁思虑则伤心○邪客 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 阳气衰者为狂○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 脐上跳 其脉弦 心病证 外证 面赤 口乾 善笑○内证 脐上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邪在心则病 心痛 喜悲 时眩仆○肾传之心病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也○健忘失记 惊悸不安 心内懊憹 不乐 皆心血少也 心病虚实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心藏神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心实则胸中痛 脇支满 脇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 心虚则胸腹大 脇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心病治法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是心气虚也○心欲软 急食咸以耎之 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欲软是心气实也○心病禁温食热衣 心病间甚 病在心 愈在长夏 长夏不愈 甚于冬 冬不死 持于春 起于夏○心病者 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 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 持于甲乙 起于丙丁○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心絶候 手少阴气絶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形体如烟煤 直视摇头者 此为心絶 脾脏 脾脏大小 脾者主为卫 使之迎粮 视脣舌好恶 以知吉凶○黄色小理者脾小 麤理者脾大 揭脣者脾高 脣下纵者脾下 脣坚者脾坚 脣大而不坚者脾脆 脣上下好者脾端正 脣偏擧者脾偏倾也○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 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脇而痛 脾下则下加于大肠藏苦受邪 脾坚则藏安难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脾伤证 有所击仆 若醉饱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飮食劳倦则伤脾○脾为諌议大夫 盖飮食人之大慾 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则不敢食 故名为諌议也 脾病证 外证 面黄 善噫 善思 善味○内证 当脐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腹胀满 食不消 体重节痛 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邪在脾胃则病 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飢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肝传之脾病 名曰脾风 发瘅 腹中热 烦心 出黄○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脾病虚实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藏不安 实则腹胀 泾溲不利 註曰泾大便也 溲小便也○脾实则身重 善肌 肉痿 足不收行 善瘛 脚下痛 虚则腹满 肠鸣 飱泄 食不化 脾病治法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脾苦湿是有余○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脾欲缓是不足○脾病 禁温食 饱食 湿地 濡衣 脾病间甚 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长夏○脾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 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 日昳慧 日出甚 下晡静 脾絶候 足太阴气絶则脉不荣肌肉 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 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 人中满则脣反 脣反者肉先死○环口黧黑 柔汗 发黄者 此为脾絶○太阴终者 腹胀闭不得息 善噫善呕 呕则逆 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 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肺脏 肺脏大小 五藏六府 肺为之盖○白色小理者肺小 麤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张脇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 脇偏疎者肺偏倾也○肺小则少飮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飮善病胸痺喉痺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肺下则气贲迫肺善脇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 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伤证 形寒飮冷则伤肺○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 其脉细紧浮数 皆吐血 此为躁扰嗔怒得之 肺伤气壅所致○热在上焦 因咳为肺痿 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寸口脉数 此为肺痿也 若口中辟辟燥咳 咳则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 此为肺痈也 肺病证 外证 面白 善嚔 悲愁不乐欲哭○内证 脐右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喘咳 洒浙寒热○邪在肺则病 皮肤痛 寒热 上气 喘 汗出 咳动肩背○肺病者喘咳逆气 肩背痛 汗出 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 耳聋 嗌乾○风寒入舍于肺 名曰肺痺 发咳上气○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肺病虚实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藏气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实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虚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 肺病治法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肺气上逆 是其气有余也○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辛泻之○肺病禁寒飮食寒衣 肺病间甚 病在肺 愈在冬 冬不愈 甚于夏 夏不死 持于长夏 起于秋○肺病者 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 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 持于戊己 起于庚辛○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 肺絶候 手太阴气絶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皮节伤 皮节伤则爪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汗出 髮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絶 肾脏 肾脏大小 肾者主为外 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 以知其性○黑色小理者肾小 麤理者肾大 耳高者肾高 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 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 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肾小则藏安难伤 肾大则善病腰痛易伤于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 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 肾脆则善病消瘅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 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肾伤证 有所用力擧重 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久坐湿地 强力入水则伤肾 肾病证 外证 面黑 善恐 数欠○内证 脐下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 逆气 小腹急痛 泄如下重 足胫寒而逆○邪在肾则病 骨痛 阴痺 阴痺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痛 时眩○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 少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 谓溲出白液也○肾热者色黑而齿枯 肾病虚实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肾实则腹大 胫肿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风 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淸厥 意不乐○肾虚则心悬如飢 善恐 肾病治法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咸泻之○肾病 禁犯焠?热食 温灸衣○肾本无实 不可泻 两脏同一腑 小便淸利 脉沉迟 是冷气归肾 小便赤澁 脉沉数 是热气归命门 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 归于膀胱一府也 肾病间甚 病在肾 愈在春 春不愈 甚于长夏 长夏不死 持于秋 起于冬○肾病者 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 持于庚辛 起于壬癸○肾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静 肾絶候 足少阴气絶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 肉软却故齿长而垢 髮无泽 髮无泽者骨先死○少阴终者面黑 齿长而垢 腹胀闭塞 上下不通而终矣○溲便遗失 狂言 目反 直视者 此为肾絶也 脉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不休 水浆不下 形体不仁 乍静乍乱者 此为命门絶也 胆腑 胆主决断 胆生于金金主武 故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人禀刚正果断 直而无疑无私者 胆之气正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取而成精 由是内藏精而不泄外 视物而得明 为淸净之府 能通于眼目 胆外候 目下褁大 其胆乃横○肝应爪 爪厚色黄者胆厚 爪薄色红者胆薄 爪坚色靑者胆急 爪濡色赤者胆缓 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胆伤证 胆者敢也 惊怕则胆伤矣○面靑 脱色 胆受怖也 胆病证 胆病者善太息 口苦 呕有苦汁 心中澹澹 恐如人将捕之 嗌中吤吤然数唾○胆候咽门 故热壅则生疮肿痛○痛闷左边五肋之中 血瘀 生瘿马刀○胆病多寒热 胆病虚实 胆虚则恐畏不能独卧 胆实则怒○胆虚则不眠 胆实则多睡 胃腑 胃外候 胃为之海 广骸 大颈 张胸 五谷乃容○脾应肉 肉?坚大者胃厚 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 肉?不称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约不利也 肉?不坚者胃缓 肉?无小裹累者胃急 肉?多少裹累者胃结 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 胃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胃伤之证 不思飮食 胸腹胀痛 呕哕恶心 噫气呑酸 面黄肌瘦 怠惰嗜卧 常多自利 胃病证 胃病者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脇膈噎不通 飮食不下○飮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也○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靑 胃中热则手鱼际之络脉 多赤○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病虚实 胃脉实则胀 虚则泄○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飢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擧 胃病治法 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气淸○胃病治法 调其飮食 适其寒温 澄心息虑 从容以待眞气之復常也 胃絶后 胃为足阳明 其终者口目动作善惊 妄言 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小肠腑 小肠外候 脣厚人中长 以候小肠○心应脉 皮厚者脉厚 脉厚者小肠厚 皮薄者脉薄 脉薄者小肠薄 皮缓者脉缓 脉缓者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也 小肠病证 小肠病者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时窘之候 当耳前热○小肠控睾引腰脊 上冲心 邪在小肠也○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小肠有气则小腹痛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茎中痛 小肠病治法 小肠者心之府也 有病 宜通利 大肠腑 大肠外候 鼻隧以长 以候大肠○肺主皮 皮厚者大肠厚 皮薄者大肠薄 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短 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天枢以下 至横骨 长六寸半过则廻肠广大 不满则狭短 大肠病证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卽泄 当脐而痛 不能久立○腹痛肠鸣 气上冲胸 喘 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也○肠中寒则肠鸣飱泄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大肠小肠为泄○肠痺者 数飮而出 不得中气 喘争 时发飱泄○肠虚则鸣○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大肠病治法 胃恶热而喜淸冷 大肠恶淸冷而喜热 两者不和 何以调之 曰 调此者 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无凄沧 暑无出汗 飮食热无灼灼 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也 膀胱腑 膀胱传受 水液者 小肠泌别汁 渗入膀胱之中 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膀胱外候 鼻孔在外 膀胱漏泄○肾应骨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疎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病证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 以手按之卽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热 若脉陷 及足小指外廉胫踝后皆热○膀胱病者 热结下焦 小腹苦满 胞转 小便不利 令人发狂 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 小便淋沥 或遗尿○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尿 膀胱病治法 膀胱虚则小便不禁 实则小便不通 膀胱絶候 遗尿 狂言 目反 直视 此为膀胱絶也 三焦腑 三焦传受 上焦 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还至阳明 上至舌下 足阳明常与荣 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而復大会于手太阴 命曰卫气也○中焦 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命曰荣气○下焦者 别廻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 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者气也 下焦如渎者血也 中焦者气血之分也○心肺若无上焦 何以宗主荣卫 脾胃若无中焦 何以腐熟水谷 肝肾若无下焦 何以疎决津液 无形而有用 主持诸气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外候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约 三焦病证 三焦病者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 卽为胀○小腹痛肿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约也○上焦如雾 雾不散则为喘满 此出而不纳也 中焦如沤 沤不利则为留飮 留飮不散 久为中满 此上不能纳 下不能出也 下焦如渎 渎不利则为肿满 此上纳而下不出也○下焦溢为水○三焦为丙火之府 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 三焦病治法 三焦者津液之府水道出焉 盖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 其病宜通利大小便 胞 胞为血室 冲脉任脉 皆起于胞中 上循腹里 为经络之海○女子二七 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註曰 癸为壬癸北方水于名也 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 冲任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天眞之气降与之从事 故云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 常以三旬而一见也 故愆期者谓之有病○血室者血之所居也 荣卫停止之所 经脉流会之处 冲脉是矣○冲脉为血海 诸经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 女子则停而止之 男旣运行 故无积而不满 女旣停止 故有积而能满 满者以时而溢 谓之信卽月水也 以象月盈则亏也 月候形色 经水者阴血也 阴必从阳 故禀火色也 血为气之配 气热则热 气寒则寒 气升则升 气降则降 气凝则凝 气滞则滞 气淸则淸 气浊则浊 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 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色淡者亦虚也而有水浑之也 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 紫者气之热也 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 黑者 作痛者 成块者 率指为风冷而行温热之剂 祸不旋踵矣○心主血 故以色红为正 月候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和血治法 经色紫者风也○黑者热甚也 成块色紫黑者血热也○淡白者虚也○色淡者气血俱虚○淡者有水浑之也○如烟尘水者如屋漏水者如豆汁者或带黄者湿痰也○成块色不变者气滞也 月候不调 曾经下利 若汗出 小便利 亡其津液 故令经水反少也 设经下多于前者有所苦困 当言恐大便难 身復无汗也○凡行后作痛者虚也 小而淡者血虚也 多者气虚也 其将行作痛及凝块不散者滞也 紫黑色者滞而狭热也○月候不调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发热者 其不调之中 有趱前者 有退后者则趱前为热 退后为虚也 疼痛之中 有常时作痛者 有经前经后作痛者 则常时与经前作痛者为血积 经后为血虚也 发热之中 有常时发热者 有经行发热者 则常时为血虚有积 经行为血虚有热 调血治法 临经行腹痛此血澁故也○经行后腹痛乃虚中有热○先期而来乃气血俱热○过期不来是血虚 血闭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 心气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来也○小肠移热于大肠 为伏瘕为沉 註曰 血澁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盖冲任为经络之海 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为表里 冲任气盛则血依时下 若忧思伤心则不能生血 脾者心之子 脾失所养则食少 絶生化之源 经闭不调矣 须知心为气血之主 脾胃为气血之本也○经闭不行有三 一者 胃弱形瘦 气血衰 津液不生而致经水断絶 名曰血枯经絶 此中焦胃热结也○二者 心包脉洪数 时见躁作 大小便不利而经水闭絶 乃血海乾枯 此下焦胞脉热结也○三者 或因劳心 心火上行 月事不来者 胞脉闭也 此上焦心肝肺热结也○世有室女童男 积想在心 思虑过度 多致劳损 男子则神色先散 女子则月水先闭 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 故神色先散 月水先闭 且心病不能养脾 故不嗜食 脾虚则金亏 故发嗽矣 通血治法 胞脉闭 月事不来 先服降心火之剂 后宜补脾养血○二阳之病 月事不来 先泻心火 血自下○气上迫肺 月事不来 宜导痰降火则心气下通而月事来○先贤治血闭之法 皆主于补血泻火 血结成瘕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为血之海 血澁不行则成瘕作痛○任脉为病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血枯 有病胸脇支满者妨于食 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出淸液 先唾血 四肢淸 目眩 时时前后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 中气竭 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血崩血漏 非时血下 淋沥不止 谓之漏下 忽然暴下 若山崩然 谓之崩中○阴虚阳搏谓之崩 註曰 阴脉不足 阳脉盛 搏则内崩而血流下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胞络絶则阳气内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盖悲哀则心系急 肺布叶擧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 故胞络絶而阳气内鼓动 发则心下崩 数溲血也 心下崩 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崩漏不止有三 一者 脾胃虚损 下陷于肾 与相火相合 湿热下迫 经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带 脉沉细疾数或沉弦洪大 其热明矣 或腰痛 或脐下痛 宜大补脾胃而升擧血气○二者 或故贵夺势 或先富后贫 心气不足 其火大炽 旺于血脉之中 又飮食失节 其容颜似不病者 此心病者不行于诊 其经水不时而下 或适来适断 或暴下不止 当先说恶死之言 令心不动 以大补气血之药 擧养脾胃 微加鎭坠心火之药 补阴泻阳 经自止矣○三者 悲哀太甚则胞络絶 云见上 崩漏治法 妇人四十以上 悲哀太甚 血走而崩 愼不可燥热之药○室女思男 以致血崩成劳 十分难治○血崩 乃经血错乱 淖溢妄行 遽之则便有积瘀 凝成窠臼 不止则又恐昏晕○经行犯房 损伤冲任 经血暴下○湿热下迫而为崩漏 其色紫黑 腐臭 赤白带下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小腹寃热而痛 出白 一名曰蛊 註曰 出白者溲出白液也 盖白带白浊之类也○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 註曰 任脉自胞上过 带脉贯于脐上 故为带下 带脉起于季肋章门 似束带状 今湿热寃结不散 故为病也 寃者结也屈也 屈滞而病热不散也○赤者热入小肠 白者热入大肠 原其本 皆湿热结于脉 故津液涌溢 是为赤白带下 脐下痛 阴中绵绵而下也○妇人带下 是第一等病 令人不产育 宜急治之 扁鹊过邯郸 闻贵妇人 所以专为带下医也○妇人带下 脉浮恶寒 漏下者不治 带下治法 带与漏 俱是胃中痰积流下 渗入膀胱 出于大小肠 宜升提之 甚者上必用吐下○妇人月事不调 暮则发热 小腹里急 手掌烦热 脣口乾燥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 瘀血在小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脣乾燥 故知之○带下是湿热为病 赤属血 白属气 主治燥湿为先○肥人白带是湿痰 瘦人是热○久带下 阳气虚极 下流白滑如涕 腥臭 多悲不乐○孕妇带下 专是湿热也○带下必须断厚味 五色带下 所下五色 各应五藏 五藏俱虚 五色倂下 是皆血之为病也○五色带下 由伤肝则靑如泥色 伤心则赤如红津 伤肺则白如鼻涕 伤脾则黄如烂瓜 伤肾则黑如衃血 寒入血室 月经不通 遶脐寒疝痛 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所以作痛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 发热 经水适来适断 昼日明了 夜则谵语 如见鬼状 经断復行 妇人天癸已过期 经脉不匀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腰腹疼痛 内经云 七损八益 谓女子七数尽而经不依时者血有余也 不可止之 但令得依时 不腰痛为善 虫 九虫 诸虫皆因飮食不节 或过飡腥脍生冷以致 积久成热 湿热熏蒸 痰于凝结 随五行之气 变化而为诸般奇怪之形 五脏虫 人劳则生热 热则生虫 湿热生虫 湿热郁积则生虫 藏府虚则侵蚀 虫外候 胃中有热则虫动 虫动则胃缓 胃缓则廉泉开 故涎下○凡虫痛之证 腹中有块起 以手按之不见 钟聚往来 痛无休止 五更心嘈 牙关强硬 呕吐涎沫 或吐淸水 梦中嚙齿 面色靑黄 飮食虽多 不生肌肤○面上白斑 脣红 能食 心嘈 颜色不常 脸上有蟹爪路者 便有虫也○虫痛之证 时作时止 痛则咬心 口吐淸水 人中鼻脣一时靑黑者是也 蛔厥吐虫 心疼 静而復烦 须臾復止 得食而呕 又烦 吐蛔虫 为蛔厥○病人有寒 復发汗 胃中冷 必吐蛔○蛔厥者胃寒所生 劳瘵病证 瘵有六证 潮热 盗汗 咯血 痰嗽 遗精 泄泻也 轻者六证间作 重者六证兼作 盖火炎于上则为潮热咯血 火动于下则为遗精泄泻○病证大槩 令人寒热盗汗 梦与鬼交 遗精白浊 髮乾而耸 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心胸满闷 肩背疼痛 两目不明 四肢无力 膝股痠疼 多卧少起 状如佯病 每至平旦 精神尙好 日午向后 四肢微热 面无颜色 喜见人过 常怀忿怒 行立脚弱 睡卧不安 梦见先亡 或多惊悸 有时咳嗽 痰涎稠粘 或咯脓血 如肺痿状 或时下痢 羸瘁困乏 口燥鼻乾 脸红脣赤 虽思飮食 不能多飡 死在须臾 精神尙好 犹若涸鱼 不觉死矣○劳瘵主阴虚 盖自子至巳属阳 自午至亥属阴 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 寤属阳 寐属阴 阴虚则汗从寐时 盗出也 升属阳 降属阴 阴虚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也 瘵不治证 身瘦属火 因火烧烁也 肉脱尽者难治○瘵疾至于骨痛骨痿 声沉声哑 色枯面黧 断不可治○劳瘵 咽疮失音者死 虚劳泄不止者死 诸虫畏忌药 凡虫病 忌用甘草 盖虫闻甘则起 闻酸则止 闻苦则定 闻辣则头伏而下 小便 小便原委 经曰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 又似水飮 精微之气上升 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 夫溲尿者水也 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 飮入于胃 其精气虽上升 其本体固不能上升 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且水者气之子 气者水之母 气行则水行 气滞则水滞 或者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 盖不明此理故也 辨尿色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足阳明之脉病 气盛则尿色黄○疸证 小便如黄栢汁○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白色乃下元虚冷○下焦无血 小便澁数而黄○小便不禁 赤者有热 白者气虚 小便难外候 候其鼻头色黄者 小便必难 小便不利 阴虚则小便难○小便澁者血因火烁 下焦无血 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 宜补阴降火○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 惟阴分虚而阳热乘之○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 若大便泄泻而津液澁少者一也 宜利而已 若热搏下焦 津液不能行者二也 必渗泻乃愈 若脾胃气澁 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 可顺气令施化而出○上盛下虚 小便赤澁或欲成淋○肾虚 小便数而沥 如欲渗之状 小便不通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足厥阴之脉过阴器 所生病 遗尿闭癃 督脉者女子入繫挻孔 其孔尿孔之端也 其生病癃痔遗尿 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尿○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 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 盖闭者暴病 为尿点滴不出 俗呼小便不通是也 癃者久病 为尿澁淋沥点滴而出 一日数十次 或百次 名为淋病是也○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 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 时见躁者是也○小便不通 有气血之异 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上焦气分 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 脐下状如覆椀 痛闷难堪 治法有二 如气不能化而不通则提之 如血汚于下而不通则破之○夫热则不通 冷则不禁 其热盛者小便闭而絶无 其热微者小便难而仅有○小便不通 乃血澁 致气不通而窍澁 老虚人癃闭 年老人小便不通 多是气短血虚 癃闭宜吐 小便不通 属气虚血虚 有实热 有痰气闭塞 皆宜吐之 以提其气 气升则水自降 盖气承载其水也 癃闭宜泻 实热癃闭 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 转脬证 转脬证候 脐下急痛 小便不通 凡强忍小便 或尿急疾走 或饱食忍尿 或饱食走马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气上逆 气迫于脬 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 脬落卽殂○转脬证候 孕妇多有之 患在忍缩小便 或醉饱入房 使小肠之气逆而不通 大肠之气与之 俱滞 外水不得入膀胱 内水不得出膀胱 淋沥急数 每欲尿时 痛不可言 大便亦里急频倂 似痢非痢 必以手按脐下 庶可立出小便 甚者因此 腹胀浮肿 治法用凉药 疎利小肠中热 仍与通泄大肠 迨其腹中搅痛 大便大下则尿脬随卽归正 小便自然顺流○胎妇转脬之病 禀受弱者 忧闷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古方用滑利疎导药 鲜有应效 因思 脬为胎所压 展在一边 脬系了 戾不通尔 胎若擧起 悬在中央 脬系得? 水道自行 关格证 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 阳脉不和则气留之 气留之则阳脉盛矣 邪在五藏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 血留之则阴脉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 故曰格 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 故曰关 阴阳俱盛 不得相营 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关者甚热之气 格者甚寒之气 无出曰关 无入曰格 寒在胸中 遏絶不入 热在下焦 塡塞不便○阴阳易位 病名关格 寒在胸中 水浆不下 故曰格 热在丹田 小便不通 故曰关○此证多死 寒在上 热在下故也○大小便不通 亦谓之阴阳关格 乃三焦约之病也○关格者 谓膈中觉有所碍 欲升不升 欲降不降 欲食不食 此谓气之横格也 关格宜吐泻 关格必用吐 以提其气之横格 不必在出痰也○阴阳关格 前后不通 大便快利则小水自行○关格 死在朝夕 但治下焦可愈○关格忌用淡渗利小便之药 难治不治证 呕哕而小便不通者难治 中满鼓胀病 小便不通者亦难治○老人气虚 小便不通 为下焦血气乾者死○关格不通 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伤寒热病 及风温 狂言 直视 遗尿者死 小便不禁 遗尿者尿出不自知觉也○膀胱不约为遗尿○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肾与膀胱俱虚 内气不充 故脬中自滑 所出多而色白焉 是以遇夜而阴盛 愈多○水之本在肾 其末在肺则知 天一之水 自上而下 相为贯通也○下焦蓄血 与虚劳内损○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肺气虚○下焦不归○下虚则遗尿 下虚 谓膀胱下焦虚也 下焦竭则遗尿失便 其气虚 不能自禁制也○色赤为热 色白为虚○小便不禁 属热 属虚○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 宜安卧养气 禁劳役 以参芪补之 不愈则当责有热○下虚内损而不禁 宜补膀胱阴血 泻火邪为主○小便无度 或淋沥不禁 乃阴挺痿痺也 诸淋证 淋之为病 小便如粟状 小腹弦急 痛引脐中○诸淋所发 皆肾虚而膀胱有热也 心肾气郁 蓄在下焦 故膀胱里急 膏血砂石从小便道出焉○诸淋皆属于热 虽有冷淋 盖千百之一也○由心肾气郁 小肠膀胱不利 或忿怒房劳 忍尿酒肉 湿热下流 干于肝经 挺孔郁结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火烁为砂石淋 如汤罐煎 久而生磏○大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 小肠有血则小便澁 小肠有热则小便痛 痛者为血淋 不痛者为尿血○最不可用补药 气得补而愈胀 血得补而愈澁 热得补而愈盛 水道不行 加之谷道闭遏 未见其能生者也○肾虚极而淋者 当补肾精而利小便 不可独用利水药○淋病不可发汗 发汗则便血 劳淋 遇房劳卽发○酒慾过伤 膀胱之气虚损 滞而成淋 血淋 遇热则发 甚则尿血 热结茎痛○色鲜者心与小肠虚热○色如黑豆汁者肾与膀胱火也 热淋 暴淋痛甚 尿赤 淋沥 气淋 小便澁滞 常有余沥不尽 小腹胀满○气虚而淋 石淋 茎中痛 尿不能出 内引小腹 膨胀急痛 尿下砂石 令人闷絶 膏淋 尿浊如膏 浮凝如脂 沙淋 小便出细砂 沉在缸底 膀胱阴火 煎熬津液 凝结 轻则为砂 重则为石 冷淋 其证先寒战而得溲便 盖冷气与正气交争 冷气胜则寒战成淋 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便尿 诸淋通治 淋证所感不一 或因房劳 或因忿怒 或因醇酒 或因厚味 盖房劳者阴虚火动也 忿怒者气动生火也 醇酒厚味者酿成湿热也 积热旣久 热结下焦 所以淋沥作痛 初则热淋血淋 久则煎熬 水液稠浊 如膏如砂如石也 夫散热利小便 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 其膏淋沙淋石淋 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方可也 赤白浊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小便出赤浊 或白浊 其状漩面如油 光彩不定 漩脚澄下 凝如膏糊 或如米泔 或如粉糊 或如赤脓 皆是湿热内伤也 犹如天气热则水浑浊 浑浊之病 湿热明矣○先贤有言 夏则土燥而水浊 冬则土坚而水淸 此其理也 水火旣济则土自坚 其流淸矣 小便白浊 皆脾有虚热而肾不足 土邪干水也○便浊之证 因脾胃之湿热下流 渗入膀胱 故使溲便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淸也 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 此心与小肠主病属火故也 气虚而热微者则为白浊 肺与大肠主病属金故也○赤白浊 皆因脾胃湿热 中焦不淸 浊气渗入膀胱为浊○赤者心虚有热 由思虑而得之 白者肾虚有寒 因嗜慾而致也○赤白浊 肥人多湿痰 瘦人是虚火○治法宜燥湿降火 兼升擧之○赤白浊 小腹疼痛不可忍 宜作寒治 蛊病白淫 脾传之肾病 名曰疝瘕○遗尿 闭癃 阴痿 脬痺 精滑 白淫 皆男子之疝也 血涸不月 腰膝上热 足躄 嗌乾 癃闭 小腹有块或定或移 前阴突出 后阴痔核 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也○夫脾受风邪 传于肾经 邪热内烁 故其证小腹寃热而痛 溲出白液 病名曰蛊 盖邪热内郁 眞精不守故也○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 谓白物淋淫如精之状也 脬痺证 脬痺者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澁于小便 上为淸涕○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 今风寒湿邪气 客于脬中则气不能化出 故脬满而水道不通也 足太阳之经 从巓 入络脑 脑气下灌 出于鼻为涕也○脬痺 卽寒淋之类也 属风寒湿 茎中痒痛 童儿精未盛而御女 老人阴已痿而思色 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 茎中痛 澁而为淋○若精已竭而復耗之则 大小便道牵疼 愈疼则愈欲大小便 愈便则愈疼 凡此当滋化源 不可误用知栢淡渗之剂 旣泻眞阳 復损眞阴○小便淋澁 茎中作痛 属肝经湿热○肝经气滞有热 玉茎引脇刺痛○茎中痒 出白津多 因脾土不足 不能滋生金水 以致肝经血虚火燥 盖脾胃为肝肾之源 心实主之 交肠证 妇人 小便中出大便 名交肠证 小便多寡 壮年小便甚少 而老者小便甚多何也 曰 壮者如春夏之气 升者多而降者少 老者如秋冬之气 降者多而升者少 故不同耳 飮后卽小便 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则小便○病人飮入胃 遽觉至脐下 便欲小便 由精气不输于脾 不归于肺 故心火上攻 便口燥咽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