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诊:1996年9月9日。主诉:发现颈前肿块1周。患者1周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块,无疼痛,食欲可,夜寐梦扰,二便调。查体示:甲状腺右叶触及一约3X2.8cm2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舌红,苔薄白,脉濡。B超提示:甲状腺右叶混合性占位。诊断为:肉瘿(甲状腺囊腺瘤)。证属:肝郁痰凝。治拟:疏肝化痰。 内服:柴胡12g 郁金9g 八月札12g 象贝母9g 龙葵18g 煅瓦楞18g 黄药子12g 穿山甲15g 水蛭12g 丹参30g 酸枣仁15g 夏枯草18g 黄精12g 白术、白芍(各)12g 山茱萸肉12g 生甘草6g 次诊:96年9月四日。诸证同前。舌尖红,苔薄白,脉濡。继以前法加减。 内服:柴胡9g 夏枯草9g 黄芩12g 海藻12g 丹参30g 天冬12g 八月札12g 山慈菇12g 婆婆针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白花蛇舌草15g 桔梗5g 生甘草6g。 三诊:96年10月19日。患者守方服药一月后,颈部肿块明显缩小,现约1.5×1.5cm2。质地中等,光滑活动。治疗:前方加海浮石15g 莪术12g,以增大软坚散结力量。 按:患者又连续服药2月后,肿块基本消失。肉瘿多是由于肝郁气滞,木旺侮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郁痰浊随经络而行,留注于任督之脉所辖之结喉部位,日久而成。故唐师认为本病应针对病机,治以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除内服中药外,还可配合外敷冲和膏以增强软坚散结之功。 案二、甲状舌管囊肿 初诊:1995年11月21日。主诉:发现颌下肿块1周。患者1周前无意中发现下颌部有一肿块,余无不适。查体示:颈前区正中线、舌骨下方触及一约2×3cm2圆形肿块,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有囊性感,无压痛,并能随吞咽或伸舌、缩舌运动而上下活动。舌淡红,苔薄白,脉濡。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证属:脾虚痰凝。治拟:健脾化痰,理气散结。 药用: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5g 姜半夏9g 夏枯草9g 海藻12g 苏梗12g 丹参30g 黄芩9g 生黄芪30g 银花12g 连翘12g 生甘草6g 次诊:1995年11月28日。颌下肿块未见明显变化,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濡。再拟前法加减。前方加玄参12g 象贝母9g 三诊:95年12月23日。守方服药近一月后,颌下肿块缩小至约0.3×0.3cm2,余无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脉濡。再拟前法加减。 内服: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5g 生黄芪30g 黄芩9g 陈皮9g 象贝母9g 全瓜蒌9g 丹参30g 苏梗12g 夏枯草9g 银花9g 白花蛇舌草15g 生甘草6g。 四诊:96年3月2日。患者守方服药两月后,颌下肿块消失。嘱再按原方服药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为一种与甲状腺发育有关的先天性畸形,因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而在颈前区中线上形成先天性囊肿。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唐师认为本病在中医辨证为脾虚痰凝。脾的正常功能为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不能得以正常敷布,聚而为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治以健脾化痰,理气散结,脾健则痰无由生,痰化则病灶悉除,此所谓标本兼顾之法。 案三、颈淋巴结结核 初诊:1996年11月9日。主诉:颈部双侧出现结节1月余。患者1月前发现颈部出现结节,并逐渐增多,自觉有酸痛感。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在外院查血沉为:60mm/h,胸片(—)。查体示: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及结节数枚,约绿豆到豌豆大小,质硬,稍有压痛,可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瘰疬(颈淋巴结结核)证属:肝郁痰凝。治拟:疏肝理气,解郁化痰。 内服:柴胡9g 半夏9g 百部12g 猫爪草15g 生黄芪30g 海藻12g 象贝母9g 桔梗5g 龙葵15g 丹参30g 百合12g 郁金12g 黄芩12g 皂角刺9g 生大黄15g 枳实12g 龟版15g 鹿角片9g 红枣20g 生甘草6g 次诊:96年11月16日。颈部结节已无压痛,午后低热亦减,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再拟前法,原方加全瓜蒌18g 按:本患者经治半年左右,颈部结节完全消失,血沉亦恢复正常。本病在中医属瘰疬范畴,唐师认为,本病初起多为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治疗当以疏肝养血,解郁化痰为要领;到中期、后期出现阴虚火旺、肺肾阴虚,则又当托毒透脓和滋肾补肺为治则。 案四、两颈侧淋巴结肿大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9g 茯苓9g 陈皮9g 姜半夏9g 苏梗12g 象贝母9g 玄参9g 海藻9g 生甘草6g 患儿服用上方1周后,其家长发现两颈侧肿块明显减小,疼痛症状消失,又服用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肿块消失,随访未复发。 按:唐师认为,对于无明显诱因的两颈侧肿块,如排除恶性肿瘤病变,则多因患者体质虚弱,感染邪毒,滞留颈侧经络,郁结而成肿块,经络不同则痛,应以扶正祛邪散结消肿为治法,平素更应调理身体,增强体制,以防止复发。 案五、颌下肿块 拟诊:左颌下肿块 治则:化湿通络,散结消肿。 内服:独活12g 海藻12g 当归15g 莪术12g 白芷12g 菊花9g 赤芍12g 白芥子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水蛭9g 连翘9g 象贝母9g 桔梗6g 生甘草6g 生黄芪30g 7帖 患者服用两周后,颌下肿块明显缩小,前方去莪术、水蛭、赤芍、生黄芪,加生地18g 僵蚕12g,再用2周后,肿块消失,诸症若失。 按:唐师认为,颌下无名肿块多因病毒或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中应注意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应以化湿通络,散结消肿为法治疗,并应适当顾护正气,以扶正祛邪;适当运用虫类药,可加强散结消肿之力。 案六、周身淋巴结肿 拟诊:慢性淋巴结炎。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2g 山茱萸肉12g 玄参12g 陈皮9g 姜半夏9g 象贝母9g 桔梗6g 猫爪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海藻12g 制大黄12g 生甘草6g 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皮下淋巴结肿大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皮里膜外之结块,中医多以痰湿之邪论治,运用健脾益气化痰中药多能收到满意疗效。 案七、化脓性腮腺炎 次诊:97年6月4日。患者左腮部疼痛减轻,红肿亦有消退,食欲不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内服:原方减菊花,加生米仁12g。 按:患者按次诊方服药5帖后痊愈。本患者症状遇劳则发,反复发作,病属慢性,为脾胃积热上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聚而成。唐师在清泄少阳、阳明之热的同时,考虑到遇劳则发,提示患者体质虚弱,在劳累后,正不敌邪,故疾病反复,因此,在祛邪的同时,适当予以扶正,扶正不留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案八、放射性溃疡 主诉:左胸部溃疡两月不愈。 患者曾于98年6月于外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切片示:乳腺腺癌。术后行放射治疗期间,原手术疤痕处形成一4×3cm2的溃疡,遂终止放疗,以凡士林纱条换药,两个月后未愈。初诊时见左胸部长约15cm陈旧性手术疤痕,疤痕中间处有一大小约4.5×2.5cm2的溃疡面,疮面干燥,颜色暗红,边缘有少许黄白色腐肉,疮口边缘略有凹陷,未见有上皮生长,疮周皮肤色素沉着,弹性差。患者自诉素有倦怠乏力,口舌干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慢性溃疡(放射性溃疡) 内治:益气养阴,活血祛瘀。 处方:生黄芪30g 太子参12g 白术12g 茯苓12g 象贝母 9g 仙灵脾15g 山茱萸肉9g 蜂房12g 石见穿15g 桃仁30g 当归30g 莪术30g 赤芍15g 蛇六谷30g。 二诊:11月11日,患者服药后倦怠乏力明显减轻,口渴微作,溃疡面由暗转红,腐肉已脱,已有少许肉芽生长。内服上方去太子参加沙参15g 石斛15g。外治同前。 三诊:11月21日,患者口渴有所改善,溃疡面腐肉脱尽,已有较多新生芽,疮口边缘已有上皮生长,面积缩小约4×2cm2,内服药同前,外治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换药。 四诊:12月11日,患者无不适主诉。查溃疡见新生上皮已全部覆盖创面,溃疡愈合。 按:小面积放射性溃疡临床上常见于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一旦形成皮炎甚至溃疡,会阻碍进一步的放疗,而且溃疡本身缠绵难愈,亦有发生上皮癌者,因此尽快治愈溃疡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为本病在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不荣肌肤,故治疗宜内外同治,内治以益气养营,祛瘀通络为主,外治宜化腐祛瘀生肌,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案九、臀痈(臀部蜂窝织炎) 主诉:左臀部伤口不愈四个月。患者三月前左臀部起一肿块,4×4cm2大小,色红疼痛,自服先锋4号,后肿块范围扩大,出现恶寒发热,至外院行切开排脓,4个月后伤口不愈。查体:患者左臀上方一5cm的伤口,肉芽颜色暗红,未见腐肉,疮口略内陷,脓水稀薄,无臭秽,6×8cm2疮周漫肿,范围大约皮色暗红,皮温略高,触痛甚,无明显波动感。患者无恶寒发热及其他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诊断:臀痈。 辨证: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化湿,扶正托毒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白术15g 苍术15g 黄柏15g 牛膝15g 石见穿30g 狗脊15g 瓜蒌30g(打) 当归9g 生米仁12g 土茯苓12g 皂角针12g 赤芍12 外治: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箍围。 二诊:1999年8月4日,疮面颜色变红,脓液由稀转稠,疮周漫肿范围缩小,内治同前。外治:九一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敷。 三诊:1999年8月16日,疮口肉芽将近长满,疮周有银白色上皮生长,周围红肿全消。内用方去山甲,皂刺,黄柏,牛膝,外治予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按:患者治疗一周后,疮口愈合。臀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循,此经少气少血,故疮疡生于此处初起难消,脓成难溃,溃后难收口。初起治宜重于化湿解毒;脓成重于益气托毒;溃后重于益气养血,祛瘀生肌。在外治中金黄散可箍集围束毒邪,使疮疡肿势局限,消其余肿,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外科源流考》中所言:“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只中,尤重围药。” 案十、带状疱疹 主诉:左胸胁部皮肤糜烂疼痛20天。患者20天前出现左胸肋部刺痛,10天后疼痛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初起三五成簇,后蔓延成片,疼痛剧烈,伴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查体:患者患者左胸胁部及背部皮肤糜烂,面积约10×30cm2,间有未溃破米粒大小水泡,疱液浑浊,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蛇串疹(带状疱疹)。 辨证:肝经湿热。 治则:清肝泻火解毒。 内服:板蓝根30g 黄芩12g 菊花9g 石决明(先)30g 磁石30g 玄胡索12g 柴胡9g 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芍、赤芍(各)12g 生地30g 丹参30g 米仁15g 红枣20g 生甘草6g 外用: 三黄洗剂湿敷。 次诊:1998年11月11日,患者经治疗后,水疱及糜烂皮肤结痂,唯疼痛未减。治以: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内服:于上方加桃仁30g 菊花9g。 按:患者继服上方两周后疼痛消失。年轻人患带状疱疹多旬日即愈,而老年患者多病程较长,疱疹发出晚,后遗神经疼痛时间较长,初期证属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热。后期证属邪退而正虚,故用益气养血,疏肝活血为法每易取效。 案十一、浆细胞乳腺炎 主诉:左乳伤口不愈两个月。患者左乳起一肿块,红肿疼痛,在外院行切开引流,切开后脓较少,且周围组织变硬,取病理组织切片示:浆细胞性乳腺炎。建议行左乳单切,患者拒绝。门诊换药两个月后伤口不愈。查体见:左乳乳晕上房有一长约3cm的伤口,肉芽苍白水肿,未见腐肉,脓液不多,周围组织较硬,皮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 辨证:痰浊凝滞,郁久化火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散结 内服:生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丹参15g 莪术9g 生山楂9g 当归12g 白花蛇舌草30g 桃仁9g 赤芍9g 生甘草6g 龙胆草15g 银花12g 连翘12g 外治: 瘘管切开后,八二丹药棉嵌塞。 二诊:1999年5月5日,经过治疗。疮面肉芽颜色鲜红。未见有坏死组织及水肿肉芽。周围组织逐渐变软。内服:前方减龙胆草,加夏枯草、郁金、香附(各)9g,外治: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三诊:1999年5月14日,肉芽鲜红,将近填满伤口,疮周有上皮生长,周围组织硬度如常。内服:前方加橘红10g 虎杖15g。外用生肌散,白玉膏。 按:一周后患者疮面愈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国内外仍以单切或区段切除为主,我们采用以中医挂线或瘘管切开合提脓祛瘀药外敷治疗本病,治愈后疤痕小,乳房变形小,疗效显著,因此是一个值得推行的方法。 案十二、糖尿病坏疽 主诉:左足背皮肤溃烂疼痛3周。 患者有糖尿病二十余年,于3月洗脚时左足背不慎烫起一2×3cm2的水疱,未予重视,一周后,水疱自行溃破,形成黑色结痂,周围皮肤出现红肿,向四周蔓延至整个足背黑腐范围亦扩大,入夜后疼痛剧烈。查体:右足背外侧有一约52cm2的黑痂,坚硬难脱,足背皮肤颜色暗红,皮温较高,触痛明显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自诉平素口渴明显,小便量多,纳可,寐安,舌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脱疽(糖尿病坏疽) 辩证:气虚津亏血瘀。 治则:益气生津,和营通络。 内服:生黄芪30g 沙参15g 麦冬12g 生、熟地(各)15g 枸杞子15g 山茱萸肉15g 莪术15g 桃仁15g 石见穿30g 白术9g 茯苓9g 蛇六谷30g 生米仁15g 生甘草6g 外治:红油膏外敷。 二诊:1998年12月3日,患者疼痛减轻,左足红肿渐消,足背动脉可及轻微搏动,黑痂已松动。内服:上方加山药15g 仙灵脾15g。外治同上。 三诊:98年12月14日,黑痂已脱,疮面颜色较红,少许坏死肌腱暴露,疮周皮色微红,肿势已消,疼痛缓解。内治:上方加黄精15g 石斛15g。外治以白玉膏外敷。 四诊:99年1月10日。伤口愈合,疼痛已消,嘱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糖尿病肢段端坏死属祖国医学的脱疽范畴,临床多见于年纪较大的消渴患者,症情较重,极易蚀筋腐骨,每造成截肢。本病证属气虚津亏血瘀,治疗宜益气养阴,和营通络为法,配合外治,易取得较好疗效。 案十三、手部湿疹 拟诊:手部湿疹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止痒。 内服:银花12g 红花15g 菊花15g 马齿苋30g 苦参片15g 石榴皮15g 律草15g 土槿皮12g 黄柏9g 上方煎服后,药渣外敷患部,日2~3次。 另予清热败毒饮500ml×1瓶,20ml/次,一日记本次。 患者经治疗两周后双手湿疹渗液明显减少,搔痒减轻,病情好转,复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全当归12g 生黄芪30g 大生地30g 白花蛇舌草30g等。经治疗半年后,患者双手湿疹痊愈,随访三月未复发。 按:唐师认为湿疹之病机为湿热下注,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当用芳香化湿之品为君,以清热解毒之品为臣,佐以益气养血和营之品,方能奏全功。 案十四、系统性红斑狼疮 拟诊: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则:健脾化湿,凉血解毒。 内服:生地24g 赤芍12g 银花12g 蛇莓9g 白花蛇舌草15g 当归12g 蛇六谷30g 苦参片12g 野百合12g 茅根15g 生黄芪30g 参三七30g 白术15g 白芥子12g 红枣20枚 生甘草6g 患者服复诊诉服用上方两周后面部斑疹明显好转,坚持服用上方加减,近半年来服用激素量已减少三分之二,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系统性红斑狼疮属西医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反复发作,故应针对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分期治疗,发病期可多用攻伐之品,缓解期当以调补为主,随症加减,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疗效。 案十五、痛风 拟诊:痛风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内服:苍术12g 黄柏12g 牛膝9g 虎杖9g 大生地18g 白花蛇舌草15g 车前草15g 全当归12g 鸡血藤12g 泽兰12g 桑枝15g 仙灵脾12g 冰球子12g 生甘草6g 嘱其调节饮食,少食含嘌呤多的食物。患者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复诊以上方加减,坚持服药一月,随访未复发。 按:痛风诊治当重视鉴别诊断,本病好发于手和足掌指(趾)关节处,起病多突然,疼痛剧烈,平素喜食油腻之品,发作期查血尿酸可明确诊断,治疗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并应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案十六、迟发性血卟啉病 拟诊:日光性皮炎 治疗: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内服:菊花12g 苦参片12g 黄连9g 丹参30g 珍珠母30g 乌梢蛇18g 银花12g 莲子芯9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生黄芪30g 生地18g 仙灵脾15g 肉苁蓉15g 白花蛇舌草15g 生甘草6g 患者服药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复诊以上方加天花粉12g 石斛12g,又服2周后,以上方为主方守方治疗,经一年诊治,患者诸症消失,门诊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西医认为因混合性基因缺陷致血卟啉代谢失调引起,现代医学己无有效疗法,本病中医据辨证论治起到良效果。 案十七、腮腺癌术后 诊断:腮下腺癌术后13年,颌下腺转移癌术后13年 治则: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内服: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黄精15g 山茱萸肉15g 苏梗12g 仙灵脾12g 菟丝子12g 首乌15g 枸杞子12g 乌梢蛇15g 巴戟肉12g 苦参片12g 丹参30g 红枣20枚 炙甘草12g 按:恶性肿瘤术后采用中药扶正祛邪治疗,可明显延长术后生存期。 案十八、白癜风 诊断:白癜风 治则:活血通络,祛风利湿。 内服:五味子12g 补骨脂15g 白芷9g 白蒺藜12g 丹参30g 桔梗9g 红花9g 菊花9g 菝葜30g 律草15g 生黄芪15g 苦参片12g 生甘草12g 外用:乌梅10g 补骨脂10g 地骨皮15g 律草15g 侧柏叶10g 红花10g 白芷10g 上药以酒精300ml浸泡三天,摇匀涂擦患处,日3~5次。 患者经上药治疗两周后,额部白斑中已出现点状正常皮色斑点,复诊在外用方基础上加辛夷12g 苍耳子9g 五味子12g 菟丝子9g 白蒺藜9g。患者坚持在门诊治疗三月,现白斑面积仅为原大小的1/10。 案十九、扁平苔癣 诊断:扁平苔癣 治则: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内服:大生地30g 生黄芪30g 黄连12g 苦参片12g 土茯苓30g 太子参30g 白术15g 黄精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5g 生米仁15g 川厚朴9g 夏枯草9g 律草15g 仙灵脾15g 乌梢蛇15g 生甘草9g 患者服药3周后皮肤斑疹已明显得到控制,复诊以上方加减,治疗两月后,苔癣已明显减少,经治半年,病情明显好转。 案二十、面部黄褐斑 拟诊:面部黄褐斑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消斑。 内服:菊花9g 黄芩9g 莱菔子12g 象贝母9g 玄参15g 桔梗6g 首乌15g 黄精12g 枸杞12g 天冬9g 枇杷叶12g 太子参30g 茯苓15g 红枣20枚 莲子肉12g 生甘草6g。 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一月后,面部黄褐斑明显减少,遂坚持在门诊治疗,三月后已与常人面色无异。 |